話說從頭
紀守常紀念文物館的出現,當然跟紀守常神父到蘭嶼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往事相關聯,這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原本一心嚮往到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傳教的紀守常神父,卻因中國政治的變數,圓不了夢,六年受困於北京,在當地學習語言,為窮人服務,最後還被中共驅逐出境。被驅逐的紀神父,就這樣離開了中國,輾轉到了香港,最後選擇到日本東京學習日語。一年後,在東京學日語的紀神父聽說白冷會要到台灣,負責台東地區的傳教工作,而在那兒,日語可以派上用場,紀神父當下決定,到台灣。
紀守常神父因此於1954年1月,一個人單槍匹馬到台灣,到最偏遠的台東工作,成為白冷會第三位來台的會士。紀守常神父到台灣後,憑靠著他的語言天分和服務熱誠,很快的融入台灣社會,積極地展開他的福傳工作。
心繫蘭嶼
紀守常神父在台灣前後待了16年(1954-1970),白冷會派給他的工作地點在台東,他的足跡遍及台東市區和台九線的卑南、鹿野、延平、關山、海端等地,但是真正讓紀守常神父念念不忘的,卻是台東的邊陲孤島──蘭嶼,那兒是紀守常神父自己開創出來的福傳區域,他為蘭嶼達悟族人所做的一切,讓紀守常神父因此被深深懷念,以迄於今。
紀神父1954年8月到蘭嶼,原是以探望馬蘭的阿美族教友名義前去,卻從此愛上這個總是被忽略的島嶼,並為這個島嶼,付出一切。紀神父建立了蘭嶼六個部落的天主教堂,培育了各部落的傳教員,奠定蘭嶼天主教福傳的根基;他送去一批又一批的救濟物資與藥品,解決了物資及醫療缺乏的島嶼需求,養活了許多孤苦無依的嬰兒和老人;為了捍衛蘭嶼人的尊嚴,他挺身而出,與軍方折衝,為達悟族人爭取權益;為了蘭嶼的未來,他培育人才,把蘭嶼國小前三名學童送到台東讀書,親自養育、陪伴和照顧這批蘭嶼的小留學生,為的是有一天蘭嶼人能自己當家作主;紀神父入境隨俗,融入達悟族人的生活與文化,參與部落祭典,為基督信仰與達悟文化的相遇融合,立下典範。紀神父為蘭嶼寫下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其用生命愛蘭嶼的事蹟,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他那「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的精神,正在台灣和蘭嶼這兩個島嶼持續擴散、蔓延。
達悟文物
蘭嶼島曾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但日本人有感蘭嶼達悟文化之獨特,將島嶼封存,刻意保存其原貌,未積極開發。蘭嶼被大規模的改變,是中華民國統治台灣後開始的,蘭嶼的丁字褲被視為不文明,被迫換穿褲子;蘭嶼的傳統地下屋被視為落後,被強迫拆除,改建海砂屋;蘭嶼島的美麗與海洋文化的獨特,被迫開放觀光,帶來一批批不懂尊重人與文化的觀光客,為蘭嶼帶來衝擊。達悟傳統文化被消費,傳統文物被學術機構、學者、遊客和商人大肆搜括,達悟文物從島嶼被運出,成為文物商的曩中物,轉賣給各博物館收藏。
傳統地下屋的改建,更是從根本改變了蘭嶼人的生活模式,加速蘭嶼文物的外流,今天蘭嶼島達悟傳統文物呈現空洞化,許多原本擺放在各家族傳統地下屋的珍貴文物消失了,現在要看蘭嶼的古老文物,得等到各公私立博物館特展時,才能窺其貌,蘭嶼島上達悟族傳統文物的軼失,讓達悟族的文化,再也回不去了。
從蘭嶼到瑞士
六○年代,紀守常神父為了幫助蘭嶼,利用十年一次的返國度假機會,向瑞士的親朋好友募款,募款需要證據來遊說,最佳的證物即是蘭嶼當地文物和照片,紀神父當年曾帶若干達悟族文物到瑞士分贈親友,他唯一的妹妹Agnes Dinkel-Giger(安妮絲)即珍藏了幾件紀神父送給她的台灣原住民族文物,包括蘭嶼的達悟族文物。
1960年,白冷會在台東創辦公東高工,並引進優質的技職制度,從瑞士引進瑞士籍技師到公東高工教導學生,這批公東高工的瑞士籍技師,有幾位曾經跟隨紀神父到蘭嶼服務,他們喜歡蘭嶼的文化,也曾帶回瑞士去當紀念, Zȕger Jose(居格爾)是其一。
紀神父生前亦曾帶一位瑞士籍小姐到蘭嶼,這位小姐有感於紀神父的服務精神,在紀神父車禍過世後,她志願到蘭嶼繼續紀神父的工作,二年時間一個人在蘭嶼為達悟族人服務,她就是愛蘭嶼愛到無法忘懷的Elisabeth Jenik-Gsdwind(依麗華),她1971年返回瑞士,帶了一批的達悟文物當紀念。
依麗華小姐在蘭嶼時,當時有一位德國聖言會神父山道明(Fr. Dmoinik Schruders)到台東知本協助卑南族進行耆老口述歷史採集,山道明神父曾到過蘭嶼,他特別囑託依麗華小姐代購買一批達悟族文物,計畫帶到德國給他任教的大學博物館珍藏,這批文物隨依麗華小姐一起船運回瑞士,最後卻陰錯陽差因山道明神父的去世而無人可交貨,文物只好一直由依麗華收藏。
蘭嶼之父紀守常
紀守常神父1970年3月10日車禍身亡,隔天各大報都報導了這則車禍意外,聯合報以斗大標題稱之為『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真的被蘭嶼的達悟族人稱為父親。
2004年,紀守常神父到蘭嶼50週年的年代,蘭嶼天主教在島上舉行慶祝天主教傳入蘭嶼五十週年系列活動,蘭嶼傳教員謝永泉特別採集部落族人的口述,將之集結,出版了《蘭嶼之父紀守常》一書,這是第一本專門敘述紀神父故事的民族誌專書,重新喚起達悟族人對紀守常神父的記憶。
2008年,另一位達悟族人席萳.嘉斐弄和薛弘道修士共同編輯的《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出版,這本書集結了記錄紀神父一生的照片,搭配簡潔的文字,把紀神父對蘭嶼的愛,完整記錄呈現。最特別的是,這本書是以達悟族語、中文和德文出版,這為台灣的出版界,算是創舉。這本書,分別在台北、台東、蘭嶼舉辦新書發表,將這本書分贈給來參加的達悟族人,讓紀神父故事的具體影像,藉此被傳承。
建國百年敲和平鐘
2010年,蘭嶼達悟族人再次提出成立紀守常基金會的構想,並成立籌備小組,草擬了一封「我們有一個夢想…」的募款函,正式對外勸募創立基金。
2011年,紀守常基金會籌備小組計畫到瑞士舉辦〈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的新書發表暨贈書活動,把這份瑞士人送給蘭嶼的禮物,捐贈到瑞士,跟紀守常神父的白冷會士弟兄及瑞士親朋好友共享。正巧,這一年碰上中華民國政府慶祝建國百年的敲和平鐘活動,瑞士白冷會也配合外交部的邀請,願意在當天與全球同步敲響建國百年和平鐘,蘭嶼達悟族人就搭上此便車,配合瑞士白冷會敲和平鐘的機緣,於瑞士茵夢湖白冷會總院同步舉行〈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的新書發表暨贈書儀式,許多當年曾經到台灣服務的瑞士友人皆應邀與會,就在這場合,達悟族人向瑞士朋友宣告即將成立紀守常紀念基金會,就在這一刻,居格爾老師和依麗華小姐異口同聲表示,願意把他們手中珍藏的達悟族文物無償捐贈給紀守常基金會,讓這批珍貴的蘭嶼文物,能回到屬於它們的地方。就是這機緣,促成了這波瑞士達悟族文物的捐贈與返航,這批文物在旅居瑞士五十年之後,竟能安然返航回家,這份慷慨,就是很美麗的無私與給予,令人心存感激。
瑞士文物返航
2011年底,居格爾老師過世,他的遺孀願意實踐先生的遺願,把居格爾老師珍藏的數十件瑞士文物,用空運寄回台灣,捐贈給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因基金會尚未完成立案程序,暫時由白冷會代為保管。
2013年,依麗華小姐收藏的文物,第一批輾轉從瑞士白冷會寄回台灣。2014年,第二批達悟文物亦安抵台灣,加上2004年紀守常神父的妹妹捐贈寄回的文物,總數超過兩百件。這批達悟族文物,因為是從蘭嶼到瑞士後返航,因此被稱為達悟族瑞士返航文物,為讓更多人得知並分享此喜悅,基金會特別與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瑞士返航文物展,在台東史前館展出,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最難得的是,達悟族瑞士返航文物特展揭幕儀式,邀請到文物捐贈者或其家人來台,依麗華小姐親自與會,在訪談中細數她和蘭嶼的不解之緣,以及這批文物當年收集的點點滴滴,讓一個個看似冰冷的傳統文物,瞬間有了溫度,令人感受到瑞士返航文物所傳達出的那份濃濃的愛。
紀守常紀念文物館
在規劃達悟族瑞士返航文物展的同時,紀守常紀念基金會也在思考如何善用這批返航文物,讓其發揮最大效益,讓更多人能因此分享到這份「物歸原主」的驚喜,認識這批極為珍貴且意義重大的瑞士返航文物,讓一個個文物背後所傳遞的人性光輝溫暖你我的生命。
紀守常紀念文物館就是為此而創立,創立初期,我們首先把《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的內容數位化,並傳上文物館網頁,讓願意的人都能藉此平台分享紀神父的生平事蹟。
瑞士返航文物的數位化,是此計畫的核心,因為好不容易返航的文物,該被社會大眾認識,欣賞,學習,讓這些文物成為認識達悟族文化的媒介,返航文物的數位典藏,應運而生。
老照片,是看圖說故事,看圖認識族群歷史的絕佳題材,文物館除了返航文物之外,也同步蒐集有關蘭嶼和紀守常神父的老照片,讓老照片自己來述說屬於她自己的故事。
最後,紀守常紀念文物館匯集相關媒體的報導資訊,從過去到現在,以及未來,讓紀守常神父的相關資訊,被完整蒐集與保存。
感謝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夢想的實現,一定是許許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紀守常紀念文物館的建構與呈現,更是。基金會首先要感謝捐贈文物的瑞士友人,他們的慷慨,成就了一件美好的事。其次,要感謝提供老照片的朋友,因著他們的分享,讓我們有機會看到燴炙人口的影像資料。最後,要感謝的是促成此文物館的幕後英雄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及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若沒有兩單位的支持與贊助,就不會有這個數位文物館的誕生,對此,我們心存感激。
最後,基金會想說的是,這是屬於達悟族人的園地,也是屬於所有關心達悟族未來發展的你我的園地,誠摯邀請大家一起耕耘灌溉這塊園地,讓她能物盡其用。